旧版网站入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特色

学院概况

坚持产教融合 推进新工科学院建设
发布日期:2020-04-06浏览次数:字号:[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拟定了路线图。为把北京建成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提出了核心目标是“为把北京打造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增长引擎、引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先行区域和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为此,学院将面向北京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升学院在同类院校中的核心竞争力和京津冀区域的社会影响力。切实落实学校推进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发展目标,在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紧扣学校“十三五”规划,采用纵贯式产教融合的创新方式推进新工科学院建设。

一、工作思路

(一)办学定位

围绕学校“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发展目标,学院努力服务于北京城市功能战略定位、世界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新形势。以“载体汇聚学科专业、以科学任务带动人才培养、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的理念,深入开展专业融合和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推进新工科学院的建设。以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和需求为背景,依托科技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端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易沟通、干得好、留得住”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办学特色

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在原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推进新工科学院建设办学特色。将产教融合的应用由原来的人才培养这一条线扩展至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上,实现多维度全方位纵贯式产教融合,并取得了系列成果。软件工程专业成功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建成学校唯一的工科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企业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方式、完善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专业参加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对接成为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和优势;学院依托北京市智能机械创新设计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机电产品创新创意设计、智能制造及服务和汽车后服务市场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注重在产教融合中培养学生素养

学院与企业通过组织先行、机制保证最终实现合作共赢。学院和企业成立产教融合专家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行业专家组成,负责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的制定、重大问题的决策及合作双方的协调工作。

该指导委员会下设合作常务委员会,具体负责产学合作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工作。企业人力资源部及科技部负责对下属企业的组织协调,一线相关部门具体组织落实,指派专人负责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实习等工作。学院在产教融合专家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下,通过教学科研办公室及综合办公室实施产教融合任务,由相关专业教学系、实践教学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友会机电学院分会负责具体落实。

纵贯式产教融合的实施是在产教融合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校企共同构建覆盖大学四年的递进式人才培养链条,通过嵌入式方式参与到对方单位建设与发展的各项工作,相互为对方输送能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各方面实现对接式服务,最终实现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

1.  递进式培养

校企双方综合考虑学院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企业需求与行业标准,将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细化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层次,据此对大学四年的培养环节进行统筹安排,形成递进式的人才培养链条。

2.  嵌入式参与

企业通过嵌入式方式参与学院的教育与科研工作,包括课程资源嵌入(工程案例、合作教材)、教学队伍嵌入(企业工程师参与授课)、培养计划嵌入(企业参与制定教学大纲)、实践环境嵌入(共建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设备购置)、课外科技嵌入(技术培训、指导)、企业文化嵌入(入学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学院通过嵌入式方式参与企业的技术研究和员工队伍建设,包括技术攻关嵌入(横向课题、联合申报高水平纵向项目)、员工培训嵌入(继续教育、技术培训)。校企双方利用各自优势,互相取长补短,为对方单位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各自的力量。

3.  对接式服务

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为学院提供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帮助学院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企业深度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递进式的人才培养;学院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人才储备等服务。

在科学研究方面,企业为学院提供应用型科研环境,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学院科研竞争力的提升;学院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在服务社会方面,双方通过科研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进行协同创新解决北京经济建设问题,共同服务社会及城市需求。

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借助校友会搭建的桥梁,学院与企业进行文化交融,一方面实现专业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另一方面实现双向文化渗透,提升双方的社会形象。

4. 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学院各本科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注重在课程建设方面,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编撰教材,邀请企业专业人员参与相关内容的课程教学或讲授学术报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我国知名航天制造领域专家王至尧,巨石集团质量管理部部长李子强,北京北一数控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刘宇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副主任王雪等专家、学者、企业家均走进学生课堂。与企业共同编著的教材《西门子工业自动化项目设计实践》等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学院在联系企业,建设高水平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还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学院已经建成校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现代制造工程技术实践教学中心,1个市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公司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另有6个校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若干院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上述基地面向学院全部机械类本科专业。基地不仅承担学院教学计划中学生专业认识实践和专业实践任务,还按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实地感受企业文化,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6. 与企业共同制定毕业设计题目,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学院鼓励学生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多来自企业,通过学生的调研、实验、设计等工作,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参考。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学会办事”、“与人沟通”等能力也得到锻炼。

7. 与企业共同建立就业基地,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学院在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建设毕业生就业基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目前,学院已经形成“密切合作”、“友好合作”、“初次合作”等不同程度的毕业生就业基地。

8. 与行业密切联系,提升学生竞赛水平

学院与专业依托的机电、机器人、工业工程、汽车行业密切联系,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参加行业主办的各类竞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组织学生参加行业的科技竞赛以来,学生参赛成绩不断提升。50%的在校学生具有参加包含行业主办的竞赛在内的各种科技竞赛的经历。

9. 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产教融合

(1)学生临时党支部在企业成立

学院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按照教学计划需要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由于实践周期较长,又利用寒假或暑假。为确保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安全、信息畅通、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学院党委不仅要求各系指派专业教师作为学生企业实践的指导教师,还根据需要和条件在企业成立临时党支部,学生党支部教师支部书记亲自指导企业临时党支部的具体工作,充分发挥了临时党支部在企业实习的战斗堡垒作用。

(2)学生党支部组织学生企业实践经验交流

学院各学生党支部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和内容,积极建设学习型学生党支部。校级学习型学生党支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学生党支部已经把组织学生企业实践经验交流作为党员教育及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形式。让参加了企业实践的高年级学生党员向支部党员分享企业实践的收获,反响热烈,并且让低年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对企业实践充满期待。这种经验交流,为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注重在产教融合中提升教师能力

1. 以组织教师前往企业调研为抓手,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应用型师资队伍作为保障。学院引导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持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学院党委要求各教工党支部把组织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调研作为加强师德建设的工作抓手,一方面了解行业新动态、新技术,来更新教学内容,研究新问题;另一方面感受企业精神,激发爱岗敬业的自觉性。

2. 以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研发为重点,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教师提高科研能力,不仅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院以提高教师执教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抓手。学院“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应用型科研水平提升工程,加大与行业企业开展科研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依托共建科研平台,加大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力度,形成助老助残服务机器人、制造信息服务云平台、产品宜人性设计等一批能够满足个性需求、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应用型科研成果,进一步增强学院服务地方创新能力,扩大学院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近年来,学院与校友企业共建高新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基地。与北京华德液压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华德液压-北京联合大学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基地”后。又与北起意欧替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北起意欧替—北京联合大学高新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基地”,学院利用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支持经费,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该基地科研实践,切实提升其科研能力。

3. 以巩固学院发展产教融合为引领,创新党建工作模式

学院党建工作始终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开展,各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积极在产教融合中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学院党委要求党员干部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勇挑重担、积极开拓。“华德液压-北京联合大学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基地”的主任是共产党员;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副主任以及办公室主任是共产党员;其他的学术团体和行业协会(联盟)中学院多名党员发挥骨干作用;到企业实实在在进行顶岗实践的第一位教师是共产党员;每年暑期牺牲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践的带队教师是共产党员……党员教师参与到学院开展的校企合作中,不仅不计报酬,还承担了学院“公关大使”的使命。依托校企合作,学院建设的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师资队伍中,教工党员是骨干力量;依托校企合作,学院建设的北京市级教学团队中教工党员是核心力量;依托校企合作,学院建设的精品课程项目和精品教材项目负责人中教工党员是大多数。

学院党委在组织教职工理论学习方面,除进行理论研究学习,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形式,到企业参观,参观各种教育展览以及新时期的文化、科技成果展览,邀请企业和其他高校专家和学者来学院做报告,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促进学院科学发展、提升教职工执教能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实际能力。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期间,学院党委要求学院领导班子、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学习教育。2016年10月25日,学院党委书记杨奇红、院长程光带领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组织员等中心组成员以及相关教学单位负责人专题调研北京高端制造产业。先后到位于亦庄的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世界机器人大会、位于次渠的我校合作单位保千里视像科技集团和位于台湖的我校合作单位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公司下属企业参观北京市增材制造创新示范中心开展深入调研。为学院“十三五”时期面向北京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明确了目标。

(三)注重在产教融合中促进学院发展

学院党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不断推进和创新产学合作作为学院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扎实的工作彰显学院特色。学院党政领导一致认为,学院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必须坚持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密切与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的联系,推进产教融合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在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中的话语权。

1. 提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行业型学院的发展目标

在学院2014年1月召开的党员大会上,学院党委明确提出:“紧抓发展机遇,凝聚改革共识,为全面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行业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2. 以发展产学合作教育为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伴随学科专业和产教融合的协同并进,学院全面落实“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依托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知行并重,不断健全在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与企业全过程合作的长效机制,逐步探索形成了“企业全程介入”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成果《面向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获评北京市2012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拥有北京市精品课程《机械工程技术综合实践》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应用性本科综合性课程教学团队”;2013年,教材《工业机器人》获批北京市精品教材;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2013年获评北京联合大学优势专业。

2016 年8月,学院进一步提出积极实践多维度全方位纵贯式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不断拓展产教融合,提升学院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学院学科专业实力的不断增强,提高了学院的行业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成为首都地区高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科技服务业等行业企业战略发展、产品研发和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合作伙伴,与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的联系更加紧密,学院本科专业实现了与学术团体、行业协会对接全覆盖。现为中关村未来制造业产业技术国际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北京机电行业协会理事单位、北京汽车行业协会理事单位、北京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北京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挂靠单位、北京数控装备创新联盟会员单位、北京设计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北京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北京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起单位、北京设计学会机器人专委会主任单位。

三、工作成效

学院通过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产教融合,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工程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

1.  获批了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产学研合作校内外实践教学建设为特色,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第3批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是北京市属高校中最早入选的工科专业之一。

2.  获批一个北京市一流专业

软件工程专业以载体汇聚专业,以科研任务带动人才培养,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建设理念,经过多年的建设,在2016年入选北京市教委认定的北京市一流专业。我院也作为新工科学院的建设项目通过了北京市的认定,目前已经报到教育部审批。

3.  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学院近十年来一直在与企业合作,探索面向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取得了多项成果,多次获得奖励,其中“面向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工程能力篇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获得201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4.  获批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与企业共建了45个校外实践基地、就业基地、研发基地等,其中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5.  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教学团队“应用性本科综合性课程建设教学团队”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6.  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与实践课教材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机械工程技术综合实践”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企业人员参与编写的产教融合教材《机电控制技术》、《机械工程检测技术》等5本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7.  获批北京市智能机械创新设计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5年获批“北京市智能机械创新设计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为市级科研平台,面向京津冀地区行业企业提供机电产品创新创意设计,原型设计、制造,人机适配性设计,智能制造服务。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研究项目包括为残疾人设计专用升降平台、专用轮椅,为企业开发设计磁性衬板智能生产线、轨道轮对检测仪、演出用旋转舞台、人形机器人及舵机、儿童成长桌、免爬器等装备。近三年来获得服务企业的横向课题31项。

8.  获批英国皇家工程院牛顿基金资助项目

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合作,共同申请英国皇家工程院牛顿基金资助项目“Talents Cultivation and Cooperation Oriented to Intelligent Vehicle Industrialization”,实现国际合作项目的突破。

9.  智能车团队几年来获得较好的发展

2015年参加“郑开大道”开放城际快速路无人驾驶测试;2016年参加“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获得综合道路环境单项测试第一名;2016年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无人驾驶挑战赛”,优秀团队奖;2016年参加“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高架快速道路测试第四名和城市道路测试第六名;

10. 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教师不仅接触到企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而且在企业实践中,了解到现代制造业和现代科技服务业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领域需要大量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此,教师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城市型、应用型人才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11. 教师的双师素质得到提升

多年来,学院坚持创造机会、搭建平台,派中青年教师,特别是没有企业经历的新进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和科研实践。广大教师不仅为学校申请到企业课题的科研经费,而且其实践经历累计达到半年以上。上述经历,不仅使得教师们具备认定学校双师素质教师资格,更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和手段,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2. 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

到现代制造业和现代科技服务业参观、实践的经历对学生触动很大。不仅纠正了学生对机械类专业工作环境的错误认识,企业先进的设备和优秀的文化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自觉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

   

机器人学院将进一步加大与北京及京津冀地区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密切合作,加强科研成果品牌建设,形成有影响力的特色成果,增强科技创新创新能力,服务城市发展。继续完善以科研任务带动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方向,全院师生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努力将机器人学院建设成高水平有特色的新工科学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